“包揽生活琐事,让孩子只顾学习就可以了”、“孩子成绩好,就是一切”、“对孩子的期望不切实际”、“身教、言教不统一”……这些家教误区,在我们的周围普遍存在。许多家长望子成龙,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教育孩子,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,同时忽视了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。特别在进入初中阶段,许多父母仅仅关注孩子的分数、排名,而忽略了人品人格和责任心的培养。
近日,在海峡教育报主办的“科学家教助力成长”公益讲座上,主讲人、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处副主任杨继红大声疾呼:“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家长关注的,不仅仅是成绩,更重要的,是培养无形的竞争力!”
更新观念
赢得未来
长期从事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杨继红老师,熟悉学生生理、心理变化规律。她说,无形的竞争力可能在眼前不如成绩、排名等明显,但这些综合素质却是孩子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。
杨老师所说的“无形的竞争力”,主要包括了孩子的人品人格过硬,责任意识明确,学习习惯、意志和方法到位,具有团队合作意识,身体和心理健康等。
“现在许多家长对成绩最在意,却很少意识到人格和品德培养对孩子的重要性。相反,有不少家长无形中还在教孩子小家子气,教孩子占便宜,教孩子好东西要自己占有,教孩子怎么想办法超过别人,把别人踩在脚下……这样做的结果可能眼前看孩子是‘受益’了,但将来在社会上他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,最终的结果将导致孩子不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。”
杨老师认为,短视的家长看成绩,有远见的家长重人品。家长站位要高,视野要阔,站得高才能看得远,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。
改进方法
多做少说
怎样培养“无形的竞争力”?杨继红老师认为,首先是家长们要先改变自己。首先是从观念上,把对孩子的期望从仅盯成绩(分数)改变到对身体、思想和心理的关注上。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证明,孩子考上重点高中、名牌大学固然好,但并不代表他以后的路就一定走得好。相反,孩子身体好、脑子活、心理健康、人缘好,即使当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过日子也差不到哪去。
“家长的观念不改变,不但会带来错误的教育方法,也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。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要“少说多做”。“少说”指的是,少唠叨、少批评、少指责、少攀比;“多做”指的是,多做些能给孩子激励的事,这点需要家长做表率。如自己多读点书,最好是跟孩子的学习比较贴近的书籍;多浏览健康、积极向上的网站;多锻炼身体,这是给孩子做榜样,最好能跟孩子一起锻炼……这不是说家长不能有缺点和弱点,而是家长对生活要有一份真诚的态度。
“若父母只讲吃喝玩乐,不注意言传身教,对孩子讲的道理再动听,孩子也很难学好”,杨老师提醒家长,“若你想让孩子学习,你自己也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家长,这样才能从中和孩子找到共同话题,在交流中引导孩子,让他们明确,成长是自己的事,家长可以提供帮助,但不能替代。”